admin 發表於 2019-6-1 15:16:20

朋友圈借錢,你有沒有碰到過“3000元定律”?

昨天媒體報道了兩個閨蜜因為借錢鬧上法庭的事。

何密斯和小馬是相識多年的閨蜜。客岁5月,小馬說要進貨資金周轉不開,向何密斯借3000塊錢济急,何密斯爽利答應。后來小馬一向以種種来由不還,微信上一口一個承諾,拖了一年多,何密斯忍無可忍,拿著付出寶轉賬憑証和厚厚一疊微信谈天記錄把小馬告上法庭。法官當庭判小馬10日內必須還錢。

昨天(5月25日),細心的讀者馬师长教师看過這篇報道后來電說,這個新聞有個細節颇有意思——告贷3000元。為什麼是借3000元,而不是1000元或5000元?這裡面生怕還是颇有學問的。

“我發現,不少熟人之間告贷引發糾紛的,都是這個數。我有個高中同學,后來騙遍了同學圈,也是隻借3000元。隻要他開口,幾乎每個同學都會借給他。最后都沒還,都當送給他了。”

馬师长教师40多歲,他說被同學借3000塊錢發生在10年前,這筆錢是他當時半個月工資。

我問馬师长教师,后來催過沒?馬师长教师說,有一次開打趣地說起,近来手頭怎麼樣啊?是否是還是蠻緊的?結果這個同學打個馬虎眼過去了。就在客岁炎天,在老家舉辦的同學會上,馬师长教师聽當年的同桌講,前兩天這個同學也問他借錢,一開口還是3000塊,“我們都笑了,千萬別借給他,借了就別期望還了。”

“我們班裡的人都被他借過,從10年前到現在,他還在借。”馬师长教师說。“后來我們這些被他借過錢的同學也阐发過,為什麼他問誰都借3000元?若是隻借1000元,會讓人覺得他太LOW(檔次低的意思)了。若是超過5000元,相當一部门人就不會借給他了,特別是關系一般的。3000元,未几很多,即便不還,大师也不會撕破臉皮向他討,以是到手率就很高……”

昨天我一個同事聽我講了馬师长教师這番話,想了想說,嗯,有事理,我一個初中同學兩年前也問我借錢,號稱要給領導送點禮,也是借了3000塊,到現在也沒還,看來他們真是有套路的。

何密斯、馬师长教师和我同事,都被借過3000塊而一向不還。從借和被借者的關系看,雙方都屬於不太遠也不太近的熟人,幾乎可以必定,借的人從借的念頭產生開始,就沒筹算還,以是他們開口前,考慮的必定不是本身的必要,而是借到的可能性,3000塊,是偶尔,還是广泛現象?

昨天我在朋侪圈發起了一個小調查:你有沒有被熟人借錢一向不還?他(她)向你借了几多?

沒想到,一会儿有30個朋侪回應:有的。起码的借去1000塊,至多的5000塊。我發現,借了兩千三千不還的,佔半數以上。

A师长教师,37歲,在旅店事情

借給關系不錯的單位同事,2000元

我想起13年前的一個同事,關系不錯,到我們那裡(臨安)吃好玩好喝好,臨走時說,要去別的处所玩,錢不夠,我背著我妻子給他去銀行匯了2000塊。你想一想,當時一個月工資才2200元,一開始聯系他,還說會給的,后來再也沒說過錢的事了,到今天也沒個結果。我另外一個朋侪也借給他2500元,也沒拿回來。現在誰再問我借錢,我就敏感了(我以為他一概不借了,沒想到他話鋒一轉說,誰沒個困難啊,現在有人借錢,要有簽名的借條,先小人,后正人),前次被借了15000元,還好有借據,現在我一月工資7500元,即便上過當,為啥還是會借?誰有困難本身好過點總會幫的,結果嘛,就要看良知了。

J蜜斯,38歲,世界500強外企事情

借給離職保母,3000元

借給發小同學,5000元

我被借過N個3000元,如果這些錢收回來,夠買一輛中檔轎車了。

家裡保母離職一年多,先后從我這裡借走4個3000元。一會是洪流淹屋,一會是老娘病重。核實屬實,逐一打款,純粹感念往日照顧我兒子的時候那份真情,不是一般姨妈能做到的。

發小同學,家裡老公好高騖遠,欠債累累,殃及我同學。近日離異,債主終日上門圍堵。為了打發小額債主,她本身省吃儉用,昨天午时哭訴來要錢,我又給打了5000元,欠的那些沒能收回,這個估計也遙遙無期。我記得小學那年我腳扭了便秘治療,,她背我放學半月有余。哀其不幸之余,我隻能糊口上幫襯一點。

我發現,大額的錢,上萬的,記得牢,三千五千,根基上不明晰之,這真是一個比較奇异的現象,就叫三五千定律吧,有去無回。

Z密斯,80后,醫生

借給關系蠻好的同事,5000元

我被借過5000塊錢,是一块儿入職的同事,關系蠻好,她助學貸款沒還完,畢業証扣在學校了,可事情第一年要考執業資格,必須要畢業証書,就問我借錢,那時候5000塊是我全数積蓄啊,借了一年多沒還,后來試探性地要台北市當舖,過一兩回,都說再等等再等等,有一天忽然聽說她辭職了,雖然后來還有聯系,但我這易尷尬體質就更不晓得怎麼要了。

為什麼借出去的錢未几

不少人事隔多年仍然耿耿於懷?

聽聽生理專家怎麼阐发

“當年大學畢業前,一個同學問我借了50塊錢,錢不算多,那時候我一個月糊口費120塊,還是一向記到現在,22年了。”一名45歲的朋侪說。

“上大學的時候,我一個月糊口費才300塊,同學沒錢買車票回家,我把口袋裡独一一張100塊給他,后來就杳無音信,到現在已經十幾年了。”一個三十出頭的朋侪說。

昨天調查中我還發現,雖然借出去的錢遠沒有傷筋動骨,但不少人一向耿耿於懷,來來回回忆了不少年。

是心疼錢嗎?

大部门人答复,不是,或不满是。

“50塊錢多嗎?當然未几,但我一向有一種被操纵的感覺,他把錢看得比我還重嘛,若是現在讓他做個選擇,一邊是一千塊錢,另外一邊是永遠不認識我這個老同學,我想他無疑會選擇錢的!”那位22年前被借了50塊錢的朋侪憤憤地說。

國家二級生理咨詢師、從事生理咨詢20年的盛秋鵬传授幫我阐发:借貸關系是一種特别的人際關系,和平凡人際關系的分歧之處在於,當借貸發生時,借方把本身的长处事前付出給另外一方,借貸之間的保障是相互間的信誉,所謂信誉可以理解為,人際關系

的兌現承諾的能力,若是能在規按期限內還錢,信誉度比較高,沒有兌現的話,那這個信誉度為0,本來應該完成的人際来往,成為未完成的狀態,這在你內心就會有一種未完成事务的感覺,以是不少年都不會忘記。

談到借錢不還者的生理,盛传授說,有的人借錢不還,錢並未几,這樣的人,他們人際界线不清,也就是說在他看來,人與人之間的界线是模胡的,他會覺得我的是我的,你的也是我的,找人借錢是理所當然的事,那麼借錢不還也是理所當然的事。這種人在和别人来往中,會無端侵入别人界线,使對方感觉到被加害的感覺,很顯然,在和這些人来往時,另外一方是很難受的。

為什麼不少借錢不還的,不少都是3000塊?

盛秋鵬說,這跟人的均匀收入有關,現在人工資最少三千以上,當他拿出3000塊的時候,也不覺得困難,很轻易答應借錢。

昨天還聽說了一件事

赤手发迹的大學生小楊

從朋侪那裡乐成借到六十多萬

在我印象中,借錢是必要勇氣的,我一個親戚,家裡造屋子,想問另外一個親戚借2萬塊錢,但開不了口,來來回回考慮好久,某天晚上,他喝了一大碗白酒壯膽,終於在電話中說出了口,后來還興奮地跑來跟我們說,乐成了。

昨天,我在朋侪圈的小調查中無意晓得了一個乐成借錢的案例。

小楊,90后,在校創業大學生,事業剛起步,創業資金主如果從朋侪那兒借的,因為他比同齡人成熟很多,朋侪們也广泛比他大五六歲。

小楊开初想經營一家中型超市,先期投入加之房租,起码要百萬,在校期間他通過兼職,大三時就存下將近10萬。怙恃幫他從銀行貸了30萬,残剩的六十多萬,满是他向朋侪借的。

為什麼這麼多人,在沒有被許諾高息等優厚條件的情況下,會把錢借給一個在校學生?并且這一大票朋侪裡,還有很多是學校老師哪。

通過採訪小楊的朋侪,我领会到,小楊是這樣一個人,糊口中對本身比較摳,但對親人朋侪沒有絲毫小氣,大师都晓得他重情重義,他可以用本身打工3個多月掙的錢,給媽媽買一套護膚品。

此外一點,借錢給小楊的人,除清晰他的為人,也晓得他的能力,领会他的根基信息,小楊開的又是實體店,大师心裡更有底,這些也配合構成为了信赖基礎。

還有一點也很關鍵,小楊會確定在人家暫時不必要這筆錢的時候,開口去借。借錢以后,又總會保証在對方必要錢的時候,隨時歸還。

好比有個借錢給他的朋侪,一提出必要用錢,小楊二話不說,兩個小時內就湊足還給人家,還不忘主動按銀行貸款利率補上了利钱。长此以往,朋侪們平時用不到錢的時候,就會樂意把錢借給小楊,既安心,比存銀行還能多點利钱。

制冷打浆机,
台湾包车自由行游览,
揭阳防水,
頁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朋友圈借錢,你有沒有碰到過“3000元定律”?